XX财富金融集团

新闻中心

快速通道FAST TRACK

三牛注册登录/NEWS

极简过年后我终于不焦虑了

2024-02-16 00:06

  有的忙着变美,开启了美容美发美甲三件套;有的忙着存年货,为年夜饭和走亲戚送礼做准备;有的开始群发消息,挨个向不常联系的亲戚朋友送祝福。

  所谓极简,可以理解为不为春节过度准备。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,一是省钱,比如不做变美三件套,不买新衣服、不过多准备年味装饰,不囤过多年货或者是选择预制菜。二是省掉一些不必要的习俗,比如不见很多不熟悉的亲友,不做无用社交,不为了维持一些关系送礼。

  “定焦”和五位选择极简过年的年轻人聊了聊,他们有的把父母接到了自己工作的城市,简简单单过年;有的选择了回老家,但放弃了走亲戚、家族聚会等习俗;有的身居国外,只买了一袋速冻水饺自己煮着吃;还有的一家三口,直接选择度假过年。

  极简过年后,有人发现,省去变美三件套、买年货、拜年、走亲戚之后,过年成本直接缩减,连精神状态都放松了很多,但也有人感到不适,觉得一个人过年稍显冷清和孤独。不过,他们都觉得,极简过年不等于不重视传统,而是一种让自己更加舒服的方式,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,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。

  以前,每年节前我都会给自己早早安排上“新年三件套”,美甲染发接睫毛,选中等价位档,加起来也要1500元起,加上来回车票1200元、给家里买年货600多元,还没到家,我就得花去近3500元。

  今年我决定换种方式过春节。因为车票非常难抢,我选择反向春运,让妈妈来北京过年。在她来之前,我给她花1500元买了两件新衣服,我自己一件都没买,也没有安排三件套,成本就省下不少。

  现在想想,以前即使年前涨价也要美发美甲,是因为回老家免不了要和亲戚朋友聚会,平时在北京当社畜,回家过年还是得遮一遮自己的班味。今年和妈妈一起在北京过年,不用有社交压力。

  我还有个闺蜜也在北京过年,于是我俩组成了一对“过年搭子”。我俩的计划是,各自清空冰箱,将两边家里寄来的特产、年货、水果合并到一起,除夕当天由我妈妈炒两个热菜,大家再一起包顿饺子,就当是年夜饭了。我俩还互相给对方的猫买了罐头,这样猫也有自己的年夜饭,跨年夜也不会孤单。

  为了让家里有点年味,我在妈妈来之前,用客户送来的春节礼盒里的春联、福字等将家里装扮一下,图个喜庆热闹,这样妈妈也不会觉得我一个人在外面租房,过得太惨。

  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提前回老家过年了,一个东北的朋友怕抢不到回家的车票,1月20多号就请假走了,这几天每次跟她聊天,她都说自己在忙,走亲访友、上坟祭祖、采购年货,因为亲戚太多,一些距离远的亲戚年前就得上门把礼送掉。

  相比起来,我今年不回老家也不用给亲戚晚辈们带礼物和准备红包,不用被催婚、不用被和同辈比较“谁混得好”,省了不少麻烦事、也省了不少钱,绝对属于极简过年。

  我不排斥极简过年,过去三年里,有一年春节我是自己在出租屋过的,给自己点了些比较贵的外卖,自那以后也不太在意仪式感了。相比过度追求仪式感,和家人朋友团聚、对父母表达心意,才是过年的意义。极简过年,不仅省钱省力,心态也更舒服自在。

  能做到极简过年,也感谢我家里人的开明,他们也觉得过年没必要那么复杂。我妈小时候过年,从腊月开始每天都有事情要干,跟打卡完成任务一样,一直忙到年后、亲戚全部走完,这年才算真正过完了。现在亲戚之间人情味也变淡了,就是关系好的兄弟姐妹还会单独聚一聚,他们那一辈过年也越来越简单了。

  这几年真是“卷”累了,前些年跟朋友见面会互相调侃“苟富贵勿相忘”,这两年的招呼变成了“身体最近咋样”,我对自己的要求也从一夜暴富变成了健康就好、开心就好。我觉得极简过年将来肯定会成为一种趋势,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让亲戚满意上,不如花在自己和父母身上,怎么轻松怎么来。

  春节对我来说没啥特殊意义,所以我不太讲究一些习俗,没做美甲、美发、美容,也没囤啥年货,就买了点对联、窗花,简单给家里装饰了一下,不弄这些一是觉得贵,二是觉得麻烦。

  我在长沙工作,老家虽然也在湖南,但离得比较远,高铁要两个小时,我不会经常回家,一般都是长假期才回去一趟。往年春节,我基本全程在老家待着,也会跟着爸妈去亲戚家拜年。

  但今年,我只在老家待三天,除夕、大年初一、初二,完全不走亲戚。一是觉得,走亲戚没有太大意义,二是为了躲避家族对我婚恋问题的过度关心。

  我快30岁了,年龄问题让我只要家族聚餐,就绕不开被催婚,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三四年,而今年我反应这么大,全是因为去年遭遇了“暴击”。

  我有一个弟弟,前年生了娃,比我大两岁的哥哥,在2022年也生了二胎,在亲戚眼中,作为家族里第二大的孩子,没结婚的我成了被关注的焦点。去年参加家庭聚餐,吃完饭后所有人围着我催,而且用词我觉得挺狠的。

  外婆说自己年纪大了,想看到我结婚;大姨说自己还没去过长沙,如果我能结婚,她趁着这几年身体好还能参加;家里人还拿我作为姐姐的身份施压,说我表弟现在不太安分,需要我先结婚给他带个好头。

  去年家族聚餐,我提前跟爸妈打了预防针,说亲戚要是催我结婚,就让他们说“还不着急”,父母不着急,亲戚也不太好催。我爸答应得好好的,亲戚催时,他刚开始也说这事急不来,但说了几分钟后,我爸就叛变了。

  今年我在长沙搬了新家,本来想着过年直接就不回老家了,找的理由是,长沙有个习俗,搬新家的第一年要在新家过。 爸妈也同意并说好了要来长沙陪我,但临近春节突然又说,年三十那天要祭祖,所以他们还是要求我回老家过。

  经过一番周旋后,我说自己只待三天,并且和他们说,以后我想在长沙极简过年。

  我觉得极简过年,省钱又省心。而且我对过年的理解就是休假,自己舒服就行,可以是和父母一起,也可以是朋友一起,大家开开心心吃饭聊趣事。那种恨不得一年只见一次面、见面就催婚的亲戚,让我很难受 。

  我出国留学三年了,过年很少回家。即便在他乡,我之前还会走个形式,过年要买从内到外的新衣服、做个新发型,除夕当天和朋友吃顿火锅,或者一起包饺子,甚至还会点个仙女棒,热热闹闹地迎接一年新的开始。

  拿我来说,从原来的一大帮留学生除夕夜聚在一起,到后来两三个人简单吃顿饭看看春晚,再到今年,我啥也没准备,甚至人也没约,就打算白天去打打架子鼓,晚上自己煮饺子。

  爸妈在家里也是这样,他们也不强求我一定要回家过年,觉得在外面只要照顾好自己就可以了。

  爸妈不想让我回家过年的最大理由是,走亲戚朋友拜年的时候,他们老是同龄人之间各种攀比,比如谁家孩子给父母买了啥。我不回去爸妈反而乐得清净。

  而且我和我妈在一起超过两周,就得吵架。我们观念不一致,根本说服不了对方,我嫌弃她观念陈旧,就待在一亩三分地里,亲戚们更是如此,所以她也愿意我挑不是过年的时候回去,她自己应付亲戚,也省心省力。

  之所以在国外不想和朋友聚在一起过年,是因为觉得一顿饭吃下来好累,要一直输出,处在一个情绪比较高的状态下,而停下来后,整个人就会很累,所以不如自己安安静静看个电影、追个剧来得舒服。

  之前我是一个喜欢过年仪式感的人,觉得买装饰、囤年货,走亲戚这些习俗,即便累,也应该遵循。但现在,看到了身边更多人的过年方式后,我觉得春节更多要追求自我舒适感。

  我认识一个姐姐,没结婚,30多岁了,去年过年,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说,“原本过年是为了家人好,团圆美满,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很多人对你人生的指手画脚,我看不惯。自己过得好才是最重要的,趁着长假期,送父母去旅游,自己喝喝咖啡、逛逛古迹不香吗?”

  现在我过年的仪式感是,群发微信拜年消息,大年初四,姥爷家亲戚聚餐的时候,打个电话给大家拜年,除此之外,就没有别的了。

  不过,突然扔掉仪式感,会有不适应,我收到了很多人的关心,他们问我是不是经历了什么事情,甚至有人觉得,没有朋友一起过年,很可怜。

  我觉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会选择极简过年,一方面是省钱,过年很多东西都会涨价,另一方面,一些习俗在年轻人看来也没有必要,大家都更想为自己而活。

  作为一个北方人,西双版纳的气候和环境太有吸引力了。有一年我在那边待了一段时间,感觉非常好,于是就在那买了房子。然后每年冬天,我和我爸妈都去那边过年。

  对于我而言,春节跟平时的假期没太大区别。不走亲戚,不送礼,不发红包,不发拜年信息,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
  我们会在大年三十的中午,去附近的酒店吃“年夜饭”,这是整个假期最贵的一顿,400多块钱,我们会喝点小酒。晚上也没啥安排,就看会儿电视聊聊天,然后睡觉迎接新年。

  大年初一我们去附近的景点逛逛,要是人多就回家躺着。吃饭在家解决,我爸会从菜市场买菜,做点家常菜。

  接下来的几天长鸿精密,基本也都是这样度过。我们不会专门做什么特殊的饭菜,或者跟朋友攒一些饭局,更不会走亲访友,毕竟在这边我们也没有什么亲戚。所以整体上,除了从北京往返西双版纳的机票,春节期间我基本没花费。

  有些人会在春节前做头发、指甲,买新衣服,在亲戚面前展示自己这一年过的很好。我不会做这些,唯一能让我专门做这些的只有一件事——见客户。

  这的确没什么年味,但我感觉很好。省钱、省心、省事,还能全身心陪父母,三个人在一块就是过年。

  我的想法可能与我的家庭环境有关。我爸妈都是从农村考到城市的大学生,工作分配在城市里,脱离了老家的氛围。我记得有一年,大年初一我爸还在上班。我妈经常出差,而且时不时去国外,接触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。所以我们家对节日不太在意。

  至于亲戚,我们平时想联系就联系,偶尔会有一些走动,不会等到过年再挨个送礼聚餐。我不喜欢热闹,跟亲戚在一块也没有太多可聊的。

  我认为极简过年会成为一个趋势。现在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工作,脱离了老家的熟人关系,传统节日的氛围不是那么浓。

  过年要有年味,是因为父母那一代有这个习惯。以前好吃的东西只有过年才有,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平时说买就买,不需要等到过年。

  春节假期,因为家属得值班,我们两个留在杭州过年,不回老家,串亲戚、送礼物、发红包都省了。

  其实我们很享受这种状态。我们结婚三年,还没孩子,平时工作状态“996”,心思都在工作上,即便放几天假,也总觉得过年离我们很远好书,不想为了追求所谓的年味儿和仪式感烧钱烧脑。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,过年连拜年信息也不发。

  小时候,我特别期待妈妈给买的新衣,除夕晚上把新衣放到床上,大年初一穿上它跟着大人去拜年。那时候,新衣服是稀缺的,不像现在,随时都可以买,不用等到过年。

  我前两天刷新闻的时候还在想,为什么过年的新衣服都改叫“战袍”了,这难道不是商家为了刺激消费创造的又一个新概念吗?而且,过年这个时间点很尴尬,就算买了新衣服,最多只能穿一个多月,就得放到下个冬天了。

  刚工作的那两年,我过年前都会烫发、美甲、做脸、做美睫,还会再配套金首饰。 现在想想,当时好像需要一些过年装扮,表示自己混得不差。 这几年,收入在增加,这种攀比心理反而弱了。

  家属喜欢吃,他以前觉得过年的仪式感就是囤很多零食瓜果,顿顿吃大鱼大肉。前两年,他爸妈和亲戚寄的各种腊肠腊肉,他会照单全收,家里双开门的冰箱总是塞得满满的,到了下半年也吃不完,再好的东西放久了也不好吃了。

  我们两个平时主要吃食堂,周末基本点外卖,自己做饭很少。清理过几次冰箱后,他终于会婉拒特产了。我们自己更是不会办什么年货,因为很多超市和商铺春节假期不关门,需要年货随时可以买,想吃新鲜的肉类海鲜下单半小时后就送到家,完全用不着提前囤货。

  我还记得结婚第一年,过年各种拜年年货、请客吃饭花了不少钱,当时终于理解父母说的,“过年过的是钱,送礼送的是面子”。这两年,随着年龄增长,当自己开始掌管财务,越来越觉得,过年烧钱没必要,随自己的心意就好。毕竟钱是自己挣的、时间是自己的,钱得花在刀刃上,时间更得花在最值得的人身上。

  年前,我们回了两边的父母家,年后再抽空回去一趟。他们提醒了好几次,除夕至少贴个对联、贴个福字。我们倒是自在了,只是辛苦了父母在老家操劳,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。不知道等父母老了,需要我们扛起更多家庭责任时,或是有了娃以后,还能过一个简简单单的年吗?

  *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Unsplash。文中为元妹、晓晓、七七、刘晓洁、张小为化名。